我們來說心情-學前至學齡兒童的情緒詞表達發展

撰文者:中山醫學大學 臨床心理研究生 黃以佳

Photo by Andrea Piacquadio on Pexels.com

過去研究發現,兒童表達情緒以及與他人分享心情,有助於他們發展社會理解、同理心及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語言」可被視為具「表徵性」的手段,能協助兒童存取(store)和觸接(access)與文化特定性有關的情緒知識,如情緒範疇的特徵與界線、情緒產生的原因與結果、情緒調節策略等(引自Grosse et al., 2021)。其中,「情緒詞(emotion terms)」能連結與文化有關之一情緒範疇內的多面向表徵(即身體感覺、情境因素和心情臉表達等)。

習得詞彙指涉意義(表徵)可經由少量語聲-物件(sound-object)配對之快速連配(fast mapping)機制而快速增加詞彙量。然而,屬於「領域特定語言(domain-specific language)」的情緒詞,其習得方式非僅經由快速連配。兒童要形成一情緒詞的多面向表徵並達到成人的程度,需要有多年跨情境與跨表達型式與表達強度的學習經驗;此外,越加深、加廣情緒詞指涉之情緒範疇內的多面向表徵,兒童才越能與成人一樣精確使用符合情境的情緒詞,來進行情緒表達與心情分享。

兒童約於3-5歲開始能使用基本情緒詞(如開心、生氣)來表達心情;進入學齡期後,每兩年還會以成倍的速度習得情緒詞的使用;直到進入青少年階段,成長速度才趨緩(引自Grosse et al., 2021)。這顯示出,4-11歲是兒童情緒詞學習、建構多面向表徵的重要時期。為了探究兒童從學前至學齡期之情緒詞使用,以及比較與成人在了解使用差異和發展變化上的異同,Grosse等人(2021)提出了以下問題:

問題一:兒童與成人的情緒詞表達量是否有差異?此假設兒童的情緒詞表達量隨年齡逐漸增加。

問題二:情緒詞最快習得之順序在不同兒童年齡層是否相似?

問題三:兒童使用情緒詞的模式有多趨近於成人的使用模式呢?此假設兒童越年長,使用情緒詞的模式越接近成人的使用模式。

問題四:不同年齡層兒童與成人使用情緒詞標籤情緒狀態所立基的語意向度為何?如效價(valence,正向 vs. 負向),抑或是喚醒程度(arousal,喚醒 vs. 不喚醒)。

問題五:為什麼有些情緒詞在年幼時便能習得,而有些需較年長後才能習得呢?是否與情緒詞學習情境有關呢?情緒詞的輸入頻率(input frequency)[1]與詞彙特異性(word specificity)[2]是兩個量化情緒詞學習環境的指標。

除此之外,研究者亦提出兩個假設:第一,兒童年幼時輸入頻率越高的情緒詞將能越快被兒童習得,但是輸入頻率與成人使用模式的關連性不高;第二,情緒詞使用越是在單一、特定的情境中,則兒童能越快習得這些情緒詞的使用。

Grosse等人招募150位參與者,其中有27位28-59歲成人(平均年齡=37.42歲,男=16位)與123位4-11歲兒童,兒童又區分為4-5歲組(平均年齡=5.08歲,n=30位,男孩=20位)、6-7歲組(平均年齡=6.92歲,n=31位,男孩=16位)、8-9歲組(平均年齡=8.92歲,n=32位,男孩=11位)及10-11歲組(平均年齡=10.92歲,n=30位,男孩=17位)。研究採用兒童情緒詞故事測驗(Children’s Emotion-specific Vocabulary Vignettes Test,簡稱CEVVT)蒐集參與者的情緒詞使用,計算情緒詞表達總量及各情緒詞的表達頻率(=該年齡組會使用的人數/該年齡組所有人數)。此作業的呈現方式是搭配一張情境插圖播放一段敘事音檔,參與者聽完後,使用詞彙標籤故事主角的情緒狀態,作業共20題(見圖一所示)。情緒詞輸入頻率則取自Childes Database之4-5歲兒童的資料(MacWhinney, 2000),而詞彙特異性則是依據成人跨情境使用程度計算情緒詞熵值。

針對各項提問的研究結果如下:

問題一:以情緒詞表達總量為依變項,年齡組別為獨變項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發現總量依年齡依序是「4-5歲」=「6-7歲」<「8-9歲」<「10-11歲」<「成人組」,顯示進入學齡期,兒童情緒詞表達量逐年增加,但進入青春期前仍顯著少於成人的情緒詞表達量。

問題二:依情緒詞表達頻率高至低依序排列各情緒詞,發現在各年齡層兒童中,排列最前面的兩個情緒詞均是「難過」與「高興」。

問題三:採用Spearman相關分析計算兒童情緒詞表達矩陣[3]與成人情緒詞表達矩陣的相似程度,發現年齡越大的兒童,情緒詞表達矩陣與成人情緒詞表達矩陣的相似程度越高,顯示兒童越年長,情緒詞使用模式亦越趨向成人。

問題四:進行多維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analyses),即在兩向度(向度一是效價,向度二是喚醒程度)組成之十字圖上標示各情緒詞的相對距離,採用壓力係數(stress coefficient)評估模式適合度,發現情緒詞相對距離隨年齡有明顯變化的是「效價」向度,顯示學齡期兒童標籤情緒狀態所立基的語意向度是「效價」。

問題五:分別以各情緒詞的表達頻率(production frequency)與幅合程度(degree of convergence)[4]為依變項進行迴歸分析檢驗兩個假設:第一,僅分析「4-5歲」組,預測變項有輸入頻率與詞彙特異性,發現「輸入頻率」能正向預測表達頻率,但無法預測幅合程度,顯示兒童年幼時越常聽到的情緒詞,亦是兒童越快習得之情緒詞,但是越常聽到並無法讓兒童在這些情緒詞的使用模式上越趨近成人。第二,以詞彙特異性效果檢驗「4-5歲」、「6-7歲」、「8-9歲」、「10-11歲」四組分析樣本,其中「4-5歲」組模型多加入輸入頻率,發現每一兒童組別的「詞彙特異性」皆正向預測表達頻率與幅合程度,顯示情緒詞的熵值越高(情緒詞越能在多個、跨情境出現),兒童能越快習得,且使用模式越趨近於成人。

總結來說,Grosse等人發現兒童在學齡階段,情緒詞表達量與使用模式會隨年齡成長逐漸發展趨近於成人;而且情緒詞學習環境會影響情緒詞習得的速度與使用模式是否趨近於成人。其中,年幼兒童越常聽到的情緒詞亦是他們越快習得的情緒詞,但是情緒詞的輸入頻率並沒有與使用模式是否趨近成人具關連性;而能在多個、跨情境使用的情緒詞是兒童相較容易習得的情緒詞,且這些情緒詞的使用模式亦趨近於成人的使用模式。此外,Grosse等人發現的結果有別於其他研究(引自Grosse et al., 2021),僅發現兒童以效價作為區辨情緒狀態的語意向度,他們認為這可能是與情緒詞不同、研究設計是橫斷性及成人招募來源不同有關


[1] 照顧者與兒童互動時,使用此一情緒詞的次數。高輸入頻率情緒詞代表此情緒詞使用到的次數多,低輸入頻率情緒詞代表此情緒詞使用到的次數少。

[2] 情緒詞跨情境使用的程度,以熵值(entropy value)為計量值。低熵值情緒詞意指此情緒詞僅使用在單一、特定情境,即高詞彙特異性;而高熵值情緒詞意指此情緒詞能使用在多個、跨情境,即低詞彙特異性。

[3] 每一個年齡組別依著行列20個情境與縱列66個有使用到的情緒詞繪製。

[4] 各年齡層兒童之各情緒詞的幅合程度值是計算他們該情緒詞使用模式與成人使用模式的Spearman相關值。


CAMH Lab

0937-098-092 | childpsyhealth@gmail.com

中山醫學大學兒童與青少年心智健康實驗室